导航
首页 > 宠物故事

爱宠VS厌宠:纷争如何化解?

编辑: 浏览:

最近,广东省宠物行业协会通报称,广州超40只宠物狗疑似中毒死亡。多位宠主认为存在人为投毒的可能,严厉谴责这一恶劣行径。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养宠的广泛讨论。

其实,城市养宠人和非养宠人的观念冲突、情绪对立由来已久。此前,在北京、长沙、武汉等地也出现过类似事件。“狗咬人”“人摔狗”等新闻,频上热搜,在评论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爱宠”“厌宠”两大阵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观点激烈碰撞,甚而至于“火药味”十足。

社会各方对养宠的态度也表现得两极分化。一方面,飞机、高铁、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尝试向“携宠出行”开放,宠物咖啡馆、宠物公园、宠物餐厅等宠物友好空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很多商场、店铺等公共场所仍坚持“宠物不得入内”,几天前有社区居委会还发布“禁止居民饲养宠物狗”的通知。

小小宠物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养宠,究竟该怎么养?

爱宠VS厌宠:纷争如何化解?

能明显感觉到,生活中的“含宠量”越来越高。小区、公园里散个步,经常碰见宠主遛狗、“爱心人士”喂猫;去闹市、商场逛个街,“宠物店”“萌宠展”“猫咖”司空见惯;上网冲浪,分分钟被萌宠视频刷屏。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宠物犬数量为5175万只,宠物猫为6980万只。在养宠人眼里,宠物是——

《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剧照

“情感陪伴”。当下流行“育儿式养宠”,宠主自称妈妈/爸爸,称呼宠物为“毛孩子”,像养娃一样付出,宁愿“自己吃土,不能断了狗粮”“自己生病多喝热水,猫咪生病豪掷上万”。

在宠主眼中,宠物是忠实的朋友和亲近的家人,给予自己温暖的陪伴,提供情感支持。对漂泊在外独自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有了爱宠的依恋生活不再冷清,出租屋也有了生气;对“空巢”老人而言,黏人的爱宠可以填满大把空闲时间,缓解孤独感。此外,宠物往往对主人有着极高的忠诚度,让宠主觉得身边有一个可靠的“守护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情绪解药”。科学研究表明,抚摸宠物、与宠物玩耍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

宠物往往有着可爱有趣的行为举止,它们的一举一动总能让人忍俊不禁,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带给人欢乐与惊喜。短视频平台上,萌宠的呆萌总能吸引众多的关注。

养宠成了不少年轻人疗愈心灵的“良方”。在他们感到疲惫、焦虑或沮丧时,宠物的温暖和亲近可以迅速缓解不良情绪。而专注于照顾陪伴宠物,也有助于他们将注意力从压力中转移出来。近日,三位“狗狗医生”在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持证上岗,专为患者提供动物辅助治疗,受到欢迎。

近日持证上岗的“狗狗医生”正在与患者互动

“社交桥梁”。宠物被当成很好的社交媒介,能拓展“朋友圈”,让宠主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比如在遛狗时,宠主之间往往会分享养宠经验、宠物趣事等,能帮助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增进邻里之间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爱宠VS厌宠:纷争如何化解?

在社交平台上,宠物的视频和照片往往能得到大量关注,满足宠主自我表达、情感认同等心理需求,甚至能体验当“网红”的成就感。

宠物,对有些人来说像“蜜糖”,但对有些人而言却是“可有可无”,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的存在。

惧怕,“真的爱不起来”。人天生存在个体差异,有人喜欢亲近动物,也有人对动物无感,甚至害怕“毛茸茸”的它们。

这种害怕,有生理原因。比如,对猫毛、狗毛过敏的人,会因生理不适而反感小动物;也有人感官过于敏感,对小动物的气味、叫声等耐受力低。

也有心理因素。比如“心理阴影”。依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如果一个人曾有过与宠物相关的负面经历,比如小时候被狗追咬过,此后只要看到狗,即使它没有攻击行为,也会引发恐惧反应。

可能是“性格使然”。比如,活泼好动的小动物会令一些性格内向、谨慎的人感到不安,担心潜在的卫生、安全等风险。

还可能是“认知固化”。比如,猫狗伤人的事件频发,并经常被新闻“曝光”,让人们在心理上放大了宠物的危险性。

不解,“养它有什么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经历、观念不同,对宠物的看法大相径庭。

在秉持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人看来,养宠并不能带来实际的产出,反而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时间,是种没有实用性的行为,认为“把倾注在宠物身上的精力和情感,用来提升自我、关心家人,更有价值”。

没有养宠经历的人也很难理解养宠的乐趣和意义。正如网友所说,“不曾养狗的人很难想象与狗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养过狗的人无法想象没有狗的日子该怎么过”。

反感,“它打扰到我了”。领地意识是人类一种本能的心理机制,有些人在使用小区广场、商场餐厅等公共区域时,对宠物的共享会有种“空间被侵占”的不适感,如果它们随意奔跑、嬉戏,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此外,突如其来的犬吠声,猝不及防的冲撞,随时随地布下的“地雷”……这些干扰,也让人们对宠物“爱不起来”。

这几年,“人宠矛盾”频发,负面新闻不断。一方面,随着宠物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宠物的空间交集越来越多,客观上增加了摩擦的可能。另一方面,互联网是情绪的放大器,其棱镜效应放大了矛盾,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人宠关系处理不当,既给人们的生活和心里“添堵”,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宠爱是一种责任”。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养宠从来不是一件私事,而是关乎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的公事。

养宠物是基于个人意愿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对公共环境、社会秩序和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任何形式的侵害,不触碰法律的红线。也不能打着“爱宠”的幌子,进行道德绑架,将个人的喜好和选择强加于人。

养宠就要爱宠,而爱则意味着责任。一旦选择将它们领进家门,便要当好“监护人”,不能毫无原则地纵容它们的不良习性,给他人带来困扰甚至伤害,也不能在遇到困难或者新鲜感消退后,就随意遗弃,任由它们去“流浪”,自生自灭。

“不爱也请不要伤害”。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虽然无法像人类一样用言语表达所思所想,但能够以它们的方式感知周遭,有情感需求与痛苦体验,或许还是某些人的情感羁绊。

非养宠人不妨试着以一颗尊重与包容的心去看待身边他人的养宠行为,在与宠物接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策略,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潜在的风险,让彼此的生活互不干扰。即便不喜欢、不了解,也请别做出伤害它们的举动,毕竟它们也是鲜活的生命。

“双向友好需规则先行”。航空公司推出“宠物进客舱”服务,机场设立“宠物候机厅”,还有很多城市打造宠物友好商场、宠物主题公园……如今,“宠物友好”空间遍地开花。不过,这应是一场双向奔赴,既要保障宠物的权益,也必须尽可能地理解和消除非养宠人的顾虑,消解因宠物数量增加给城市治理带来的困扰。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和处罚办法,细化“宠物友好”的政策标准。而商家不能把“宠物友好”当成流量密码、蹭个热度了事,只有让规则更清晰、管理更精细化,才能真正实现“人宠双向友好”。

养不养宠,爱不爱宠,是个人选择,都应被尊重。守好法律红线、道德底线,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对立就可能消融,我们的生活就将充满更多的温情与善意。

相关阅读
狗狗百科 查看更多
热门标签
波士顿梗犬性格怎样?喜欢的可以来了解一下 京巴犬吃什么毛发更好? 挪威森林猫怎么辨别 喂养贝灵顿梗很容易?这些注意事项你一定要 狗能听懂人话吗 短毛猫 罗威纳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猫癫疯病怎么才能治好 暹罗猫为什么又叫逻辑猫 如何辨别纯种克伦伯猎鹬犬? 在饲养埃及猫时 中华田园猫全系列分析之狸花猫 仓鼠的木屑多久换一次 美国水猎犬需要训练什么

萌宠网-宠物狗,宠物猫的萌宠乐园!
Copyright © 2020 https://m.mengchong.cn 萌宠网 手机版